当前位置: 首 页>>历史栏目>>图片新闻>>正文

“非遗”传清风 廉韵润人心——第十二期省纪检监察特色文化走廊保山主题展实物品鉴之二

  • 发布时间:2023-09-21 18:32:20
  • 来源:云南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省纪委监委机关党委
  • 分享: QQ空间 新浪微博 搜狐微博

在第十二期省纪检监察特色文化走廊保山主题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影无处不在。近年来,保山市在非遗传承“守艺”和创新中不断融合清廉元素,赋予了非遗更深厚的廉文化内涵。非遗传承人依托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传统美术、剪纸等技艺,使非遗传承与清廉文化“碰撞”出了别样的“火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走近保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腾冲皮影戏

腾冲皮影戏,人称“灯影子”,是老百姓的土电影,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剧目丰富,多取材于传奇、演义及民间故事,如《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杨门女将》等。皮影戏里的人物刚直不阿、惩凶除恶、伸张正义,正如纪检监察干部一般,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勇于交锋、敢于亮剑,同歪风邪气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演出廉洁剧情场景

腾冲皮影实物

昌宁苗族服饰

2006年5月20日,保山市“昌宁苗族服饰(民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昌宁耇街黑惠江流域的苗族女孩子七八岁就要在阿妈的启蒙下开始学绣自己的嫁衣,这套服饰不仅结婚时要穿戴,婚后也要妥善保存,直到老来去世,用它做寿衣。一套完整的苗族妇女盛装由包头、上衣、披肩、围腰、腰带、短褶裙等大小十八件套组成,被形象地称为“十八一朵花”。

苗族服饰摄影作品

苗族服饰实物

服饰的每个部分都蕴含着不同的意义。如百褶裙,每一褶都代表着先人从黄河迁徙而来时翻过的山、淌过的水和走过的路。又如绑腿,每绑一圈就是一股团结的力量,代表着民族团结的精神代代传承。

金鸡乡制陶技艺

金鸡乡制陶技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鸡乡地质为新生代第二期冲积层,富含丰富的优质黏土、为烧窑制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千百年来,金鸡制陶技艺在历史沉浮和朝代更替中传承和发展。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帝在金鸡置不韦县,金鸡陶艺在汉文化与哀牢文化的初次碰撞中发生了第一次飞跃。至明洪武年间,由于中原移民制陶家族的介入,金鸡陶艺得到更大的发展,进而代代相传。到了清朝民国期间,更创新开发出了观赏度高、装饰性强的彩陶。

金鸡窑贝陶艺制作

金鸡土陶的制作共有采泥、晾晒、配泥、浸泡、和泥、沉浮、搓泥、拉坯、阴干、修坯、晒干、上釉、烧制、出窑、检验等工序。在给陶器上釉之前要取本地釉泥按比例混合“江塘灰”研磨、过滤配制釉液,这是核心的关键技艺。

民族团结一家亲

清朝年间出现的彩陶多达20道工序,其中仅配泥、磨泥、一次沉淀、过滤、二次沉淀、挤泥、炼泥就需要1个月左右,炼制的陶泥如“雪花膏”般柔软细腻。此外,陶坯成形后还需要精细修坯和多次磨光。陶坯需要反复阴干,使其保持恰当的水分和软硬度,才能在陶坯上进行雕刻和彩绘。

金鸡土陶《莲与廉》

乌铜走银

乌铜走银是民间手工艺绝技,工艺已濒临失传,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仅有隆阳区板桥镇“四宝斋”银铺的万光红师傅能掌握祖传的全套技术并不断研究创新产品。

乌铜走银工艺流程可简单归结为:先将红铜、黄金按一定比例熔炼成铜金合金并捶碾成薄片,然后在合金片上将预先设计好的器皿外观图案、文字錾刻出凹形纹路,涂上焊膏,再将白银熔化后灌铸进凹形纹路中,待冷却后经过打磨、剪切、焊接等多道工序,便可制作成既定的乌铜走银器皿。新制成的器皿要通过手上把玩,让人体汗液与铜金合金产生化学反应,使器皿的整个底板变得乌黑发亮,而白银走出的图案纹路在乌铜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晶莹白洁。至此,一件精美高雅的乌铜走银工艺品就算诞生了。

乌铜走银作品《廉香》

乌铜走银菊花瓶


保纪宣 赵松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