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个老人围坐在火塘周围,一边聊着天,一边喝土罐茶,时不时传出几声爽朗的笑声,红色的火苗微微的跳动着,映照在年逾古稀的笑脸上……”这是昌宁县珠街彝族乡从岗社区搬迁安置点“乡愁火塘”随时可见的温馨场面。
“乡愁火塘”的由来要从该县纪检监察干部下沉一线监督,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展走访说起。
日前,珠街乡纪委在开展一线监督过程中,联合从岗社区工作人员对安置点的搬迁户进行走访时,一位彝族老大爷道出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后的心里话:“迁到安置点后,条件确实好了很多,但是现在干什么都是用电,以前喜欢在家里面‘生个火’,晚上几个人围坐在火塘旁取暖、烤茶、喝茶、聊天,现在都没这种地方,条件是好了,但缺了那个味……”听着老大爷的述说,看着他满脸的回忆,纪委工作人员被深深地触动了。
“围坐火塘取暖、烤茶、聊天,是刻入彝族同胞一代代人骨髓里的记忆,是习惯也是乡愁。留住了乡愁,也就留住了人心。”村民反映的问题,是搬迁群众盼望的“微心愿”。本着“民有所呼,我必有应”的工作原则,乡纪委及时督促落实,乡人民政府随即在安置点选址建盖了烧火烤茶聊天的地方,并命名为“乡愁火塘”,满足了群众的心愿。
据该乡纪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晚上闲暇之余,乡机关干部都会到“乡愁火塘”走一走、坐一坐,干部群众围坐火塘边,一起喝“土罐茶”,共话乡村振兴、经济发展,共议民生之计、群众之盼……干群关系更近了,群众的心也就更暖了。
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项目实施后,不仅要让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还要让群众住得安心、住得舒心。近年来,该县纪检监察机关结合乡村振兴工作重心,前移监督关口,通过“县乡村三级联合宣讲、让政策飞入千家万户,一线督查走访、让脚印踏遍田间地头,畅通渠道听民声,广纳群众民意民愿”等方式,深入一线靠前监督,紧盯群众身边“微腐败”和不正之风等问题,扎实开展问题线索大梳理、大排查,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据悉,2021年以来,该县纪检监察干部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为基层群众办实事好事338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8件。深入整治乡村振兴领域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共处置问题线索10件,给予党纪处分2人、问责2人、批评教育20人,通报曝光3批次3人。(张建荣 董德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