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谢共产党,翻身把你想,以前我们做牛马,现在人人把家当……”走进施甸县摆榔乡尖山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清风文化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幅十谢共产党的壁画。
尖山村有7个自然村,聚居着汉族、布朗族、彝族,“群众难沟通、工作难推进”曾一度阻滞着尖山村的发展,自“清廉村居”建设以来,尖山村采取“管好权、晒清单、民参与”各项措施,充分保障各族百姓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监督权,通过“廉基因”融入,现在的尖山村呈现出一派干群融合、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
“现在村里集体资产处置、各类补助资金发放和财务开支使用情况都及时公开,党务村务财务清清楚楚,群众信访举报减少了,文明新风树立了,全村上下清廉氛围越来越浓。”说起“清廉村居”建设成效,施甸县摆榔乡尖山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兴奋地说道。
近年来,施甸县积极推进“清廉村居”建设,通过在各乡镇打造“清廉村居”示范点,示范带动全乡、全县党风廉政工作持续向好,推动形成“干部清正、村务清爽、民风清朗”的农村基层政治生态,不断强化基层治理效能。
该县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和本村本土清廉人物、家训家规、清廉故事,将杨善洲精神融入“清廉村居”建设,突出清廉元素,以典型引领基层干部群众,开展别具特色的村级廉政教育。注重发挥村规民约在民主自治中的作用,使村规民约成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行为准则,大力抵制陈规陋习,推动移风易俗,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
开展“清廉村居”建设不是走形式。在创建过程中,该县紧盯村“两委”班子建设、惠民惠农资金、农村“三资”管理、工程项目实施等内容,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村级廉情监督员、廉情监测员的监督“前哨”作用,对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情况、辖区党员遵规守纪情况、村“两委”干部廉洁履职情况等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
同时,该县坚持把实现和维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检验“清廉村居”建设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多方位畅通群众诉求和信访举报渠道,及时解决群众正常诉求,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在正风肃纪反腐中的获得感。
据悉,随着施甸“清廉村居”建设的持续推进,各试点村陆续开展了“清廉文化大讲堂”“农田微课堂”“农家微课堂”等活动,把讲台搬到村间院落、田间地头;开展了“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公婆”等评选活动,用特色十足的“廉洁村居”建设“自选动作”和群众语言宣传廉洁文化,以榜样带动乡风文明,让党员群众在家门口学到廉文化,主动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为“清廉施甸”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廉动力”。
“开展‘清廉村居’建设,既是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监督工作的客观需要,也是做实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工作的有效途径。我们将以‘清廉村居’建设为抓手,助推基层治理效能再提升,努力营造良好的党风、政风、村风、民风。”该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徐子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