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工作动态>>清风文苑>>正文

杨善洲对家人的嘱咐

  • 发布时间:2025-07-28 15:38:01
  • 来源:保山新闻
  • 分享: QQ空间 新浪微博 搜狐微博

编者按:为了将一个真实的“杨善洲”告诉给世人,《保山日报》周末版从7月19日开始连续选编刊发由当年杨善洲老书记的秘书苏加祥先生和女儿苏承莉共同完成的《两后之说——杨善洲精神启示录》。

从2018年至今,苏加祥父女俩对杨善洲事迹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认知角度的重访与追寻,围绕“杨善洲为什么是杨善洲”这一提问,以杨善洲的人生轨迹为全部背景,在一个个鲜活真实的叙事中展现杨善洲关于一个共产党员如何为官为人的至真理念和崇高风范,探寻杨善洲60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为民奉献的动力源泉,为新时代大力学习弘扬杨善洲精神亦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优秀共产党员的典范杨善洲。


杨善洲对家人的嘱咐

1986年前后,因子女提出“农转非”的指标安排、就业及调动工作等要求时,杨善洲给家人留下了一个不容置辩的拒绝性嘱咐:“我杨善洲当官,是为大家当的,不是为我们杨家一家人当的!”杨善洲此话的引申意义在于:“如果掌权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中,谁都把权力利益纳入自己的姓氏里,那么‘冯陈储卫,蒋沈韩杨’等其他姓氏,只好喝西北风去了!”(1986年7月,保山地委秘书长陶如松与部下介绍杨善洲为人为官行为的谈话——录自苏加祥笔记。)

杨善洲对家人的嘱咐,完全源于他“心”的天空里飞旋而下的“天籁”之语。后来他跟秘书的一次谈话(2005年3月,与苏加祥对话中有关家庭背景的介绍——录自苏加祥笔记),为这一“天籁”之音注入了一个重要的背景信息:

“1951年5月,我第一天参加工作时,母亲把我送到村外的小河边,分别时嘱咐我:‘你瞧这条河,整天地流,大概开天辟地就在流了——你说它去做什么?’我答不出来。母亲说,‘它是去浇别人的田和地呀!你这一次离家,也是去浇别人的田和地……既然是去浇别人的田和地,做别人的事,就要拿出心来去做。千万记住一条:老话常说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说的是来路明白的财和食。进门的财,要问问‘财从哪里来’?进口的食,要尝一尝味道正不正?要不吃进去都会吐出来。外流的财,穷不了——你看眼前的河,它哪天干过了?哪天抱怨过?”

老人的一席话,往浅处“听”,或许是随意之语——属于母子之间的“告别对白”。但杨善洲说,母亲的话,并不比大柳水冒出来的那潭泉水的响声小;对我起步迈向社会,像天空中打下的一个惊雷,对我震动很大!“说实话,解放后,我要把自家的日子过好,并不难,也不会比别人差。可既然出来‘浇别人的田地’,是把心放在‘别人’身上,还是老丢不掉自己?——一直成了敲打我脊梁骨的一个响锤!”(录自2005年3月,苏加祥在保山市党的先进性教育办公室与杨善洲的对话记录。)

杨善洲的母亲席有娣出生于1900年距大柳水婆家两个小时路程的大坪地。昔日杨善洲的家乡是美丽的,也是穷困的。但母亲并没有因生存的挤压,而忘记了山乡生性豁达的美的旋律的传递。

最叫杨善洲难以忘怀的一件往事发生在1948年的冬天。当时他到中缅边境的耿马一带卖工谋生。苦了一年,工钱没拿到,家里已经断粮数日。他早已急得烦躁不安、泪水涟涟,便急忙跟主人家赊了两口袋苦荞背回家里。刚一进家,母亲便心急如焚地嘱咐他:赶快把苦荞送到盛家(杨家隔壁最穷困的一家邻居)去,我们找点野菜还可以勉强撑几天——最后杨善洲把两口袋给家里救急的粮食全部送给了盛家……(2007年7月,杨善洲对家庭往事的回忆。录自苏加祥采访笔记。)

母亲对两袋苦荞义无反顾的处理方式,可能成了杨善洲后来解读自己人生的另一种“背景墙”。我们从他的整个人生中也看到了这种善良家风传承的种子。

1998年腊月除夕,杨家杀了年猪,大女儿杨惠菊专程把在大亮山植树造林的父亲接回家过年。面对桌上的年猪饭,父亲迟迟不愿端碗下筷,双眼垂着泪,嘴上喃喃自语着:“不知那两位老人(指杨善洲长期关照的距家20多公里外大水坪村的两位孤寡老人),这年怎么过呀?”(这一年,杨善洲因巡山腿被跌断,刚出院)直到女婿杨江勇用车将两腿猪肉、一百斤大米送到两位老人家中,老人才擦干了泪水,舒心地拿起碗筷往嘴里扒饭……

2010年10月,当得知杨善洲不幸病故的消息后,大水坪的两位老人不吃不喝,在家里朝着杨善洲的老家方向跪着,足足哭了一天一夜……

回忆起这件事,女儿杨惠菊抹了一把泪水:“父亲时时心疼着别人,已经成了他的一种‘心病’……”

当一个人永远把“心疼别人”镕铸成自己“心病”的时候,这种温度会迅速传递给身外的世界——人与人,由此而温馨;风与景,由此而美丽。

如果说杨善洲一生“明白”的起点,有着家庭不可忽略的因素,更源于他后来两次进入四川、重庆党校的学习和深造——这是他人生彻底“明白”彻底“透悟”的最初“驿站”。他说过:“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并不清楚什么叫理想、什么叫信念?两进党校的‘开窍’,使我才真正明白过来——原来人是可以这样活的:像老家门前那条河流一样,活着淌,活着流——不停地淌,不停地流,才算活得有味道!”(1984年6月,杨善洲跟部下谈加入党组织的意义及对自己往日经历的认知和体会——录自苏加祥笔记记录。)

这种背景的涵养,铸就了杨善洲“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及以约束为前提的人生行为,彻底抛离了世俗人性的“孤岛”,成就了他一生贴心于民的价值重心。其实践经历告诉人们:“为别人当官,为别人家浇田灌地”——这是权力立身于世的道义柱石。(苏加祥 苏承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