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工作动态>>清风文苑>>正文

【手记】好家风代代传承

  • 发布时间:2021-07-20 10:39:30
  • 来源:保山市纪委市监委
  • 分享: QQ空间 新浪微博 搜狐微博

那年周末回老家,与爷爷闲聊,谈及族人的成就时,爷爷一脸得意地说:“你的曾祖父当年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人物呢。有文化,会唱洞经,会甑子手艺,为人忠厚老实,在村里有很高的地位,村上的人都非常尊重他。你的祖母一生勤俭持家,孝老慈幼,养育了我们三兄弟。”然后,很严肃地对我说:“阿军呀,你们这辈要好好读书,多吃点墨水,好好的重振家业……”听了爷爷一席话,顿时觉得作为家族的长孙,对家里长辈的情况却了解不多,也没能在孙辈中树立起应有的高度,深感惭愧和不安。

几经打听,从在世的老一辈人口中和家里的祖坟墓志铭文中得知,曾祖的一生的确与爷爷所讲一致,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陈公一生为人忠正处直,和睦乡党,敬老慈幼,勤俭持家,敦直乃尔。”可见,家里在曾祖一辈就留下了“忠正敦直、和睦乡邻、敬老慈幼、勤俭持家”的家训,一直流淌在家族人的血液里,作为家里唯一的人民教师,我时时不敢忘记,并号召家中子弟以此为标准,勤加修炼。

说起孝老慈幼,爷爷给我们树起了一个榜样。“百善孝为先”,爷爷经常对我们说。家里曾祖父去世早,曾祖母带着一家老小艰难度日。爷爷自知事起,就承担起一家老小的日常开销,挑起了家里的大梁。爷爷年轻时,身上就有一种拼劲儿、闯劲儿,为分担家里的负担,曾做过木材生意,办过砖厂,扎过甑子,打过零工,到处走南闯北。虽几起几落,但对待曾祖母,是家里公认的孝子,好吃的,好用的,好听的,都会想着他一生辛劳的老母亲。他经常教导我们后辈:“阿军呀,人这辈子,不能忘根,更不能忘本,一定要好好孝敬你们的父母,好好培养自己的娃娃,要学会行善积德,这样日子才能过得好,越过越红火。”爷爷的话,我都记住了,深深的记住了。

说起勤俭持家,奶奶最是楷模。我从小生活在奶奶身边,打记事起,奶奶就开始教育我:“看看!你吃个饭,撒下的饭粒能喂饱个鸡。浪费粮食,会遭雷打呢。”奶奶吃饭,不小心掉在桌上的饭粒,会一一捡起来吃掉,她说:“你们是没过穷日子,饥荒年间,一家人吃糠咽菜,以前忍饥挨饿还要去修水库、修河呢……现在日子好了不能忘了过去,天晴要记着带伞,饭饱要记着带干粮,粮食要匀着吃,钱要省着花,缸里要有余粮,兜里要有余钱,有个灾啊难的也好应个急……”奶奶的话也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所以,有时亲朋好友在外吃饭,我会不自觉地拾一拾掉在桌上的饭菜。

父母也是勤俭节约的“高手”。小时候,我们农村孩子贪玩,经常“上天下海”“捉鱼摸虾”,衣服和裤子经常会磨起小窟窿,家里经济也不宽裕,母亲看到了就让我们脱下来,用针线补了又补,缝了又缝。一边缝补一边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过日子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能用就要多用一段时间,慢慢地日子才会越过越好。”有时,周末回家看望父亲,父亲总是说:“回来就回来,不要买什么东西,要省吃俭用些,你们现在用钱的地方也多,钱要花在该花的地方,不要一回来就大包小包买些东西。”在我的印象里,父亲从不挑吃穿,身上一直保留着农民的本色,算是把节俭做到了极致。父母的节俭,让我们拮据的生活有了起色,家里的房屋一椽一柱,一砖一瓦,无一不是父母一分一厘省吃俭用换来的。

家风如烙印,深深嵌入子孙后代的血脉骨髓中。上施下效,自成教育。我的父母长辈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高深的学识,只有清浅、琐碎的日常。但他们用自身的言行,把这些宝贵的家训时时浸润到儿孙心里,教儿孙做一个大写的“人”。(隆阳区教育体育局 陈发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