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路远,古今行人步履不停,看世界,也找自己。
时间,就这样静静地从泛着铁青色光芒的青石板路面上流过去,也从铜铃悠悠和人们的脚步声中流过去。年月更迭,丝绸之路于历史的兴衰起伏之间,终究只留下斑驳古迹留待后人探寻。
保山曾拥有一个在史籍中闪耀了一千八百多年的古韵深深的美名——永昌。永昌之所以得名,离不开一条时逾千年的古道,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命名为“蜀身毒道”,现代一些学者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这是我国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最古老的道路。此道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已开发,始于四川成都,北与中原相连,南分东西两道。西道沿“牦牛道”而行,途径雅安、汉源、越西、西昌、会理、攀枝花、大姚到达大理和丽江;东道途径乐山、犍为、宜宾、盐津、大关、昭道、赫章、宣威、曲靖、昆明、楚雄直抵大理。两道汇合后经保山、腾冲、德宏一直行至缅甸、印度,其中,大理至保山一段通往缅甸、印度的道路,东汉以后称“永昌道”。
青龙街原为古板桥驿的一条街巷,只是永昌古道途径保山的一条短街集市,长短不过一里,宽窄不过几米,我们将沿着这段古朴的青石板路,将一幅流传千年的人文画卷缓缓展开……
马帮跨越重重险阻从蜀地一路南下,已经到达永昌郡。马背上驮满货物,大多是蜀锦和茶叶,商品一路走一路收购,沿途也零零散散出售些当地没有的商品,他们这次的目的地要西出高黎贡山,往南经过掸国(缅甸)卖掉一部分货物后,继续西行到达身毒(古印度),再从身毒翻山越岭抵达地中海沿岸,与大夏商人交换货物,带回些香料、宝石琉璃卖给汉人。如果路途顺利,马帮来回一次快则需要大半年,慢则需要一两年,就这样沿着同一条线路来来回回地走,不觉已走出十年、百年、千年。
祖祖辈辈踏出的道路,它连结着盆地和高原,也连结着商队对先人的记忆,连结着商人自己在这条路上骑马走过的一生。
后来王朝覆灭,华夏危在旦夕,国人奋起反抗之时,这条被祖先踩踏无数次开辟出来的道路摇身一变,从“商道”变为“战道”,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充当着重要的物资运输通道。革命烈士的热血洒在这片土地上,激起更多爱国者的前赴后继,誓死捍卫土地家园,曾一度热闹的街巷归于死寂。
当硝烟平息,光阴继续沉淀于各个角落,青龙街嘈嘈切切的声音穿透烟火,穿透薄雾,散落在清晨的风中,鼻端闻见家乡熟悉的烟火气,是了,这是老茶馆烧水的烟火。
老茶馆有多老呢?它偏安一隅,已经传承四代,有一百多岁的高龄了。破旧的红木屋夹在经过翻修的商铺中间,显得格格不入,但又更具风味,它不是大众想象中那样清幽雅致的茶馆,更没有被围成文物旧址不让人靠近。屋外是破旧的红木门槛,屋内摆设的桌椅板凳漆黑老旧,大部分已经歪斜、褪色如同垂暮的老人。尽管每一代传承人都会在老店的
基础上修修补补,但老茶馆几乎还保持着原本的样子,迎来一代人,又送走一代人。最初的茶馆建在一个世纪以前,进店一个人是2分5分,一直到2010年后,每个人也才收3毛5毛、1块2块。老茶馆并不赚钱,甚至一直在贴钱,导致它曾经关闭了几个月。
人们总是喜欢追忆,喜欢去老地方寻找老味道。早上来喝茶的多半是老人,他们勤恳半生,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没事的时候到茶馆来,给几毛茶水钱就可以坐上一天。下午年轻人比较多,他们喝过勾兑香精的奶茶、呆过震耳欲聋的酒吧,这样老旧的茶馆配上粗淡的茶水好像也挺酷,来喝茶的年轻人多半是为了感受老店的底蕴,他们生于21世纪,以自己的方式致敬岁月的流转,表达对过去时代的敬重。
老茶馆已经成为当地人的习惯,所以当它关闭之后,有不少老人找到这一代的传承人,希望她能将茶馆继续开起来,不然他们也无处可去。于是老茶馆再度开门,不少人听说这一消息之后,条件宽裕的茶客来喝茶时会多给一点,不过还是不赚钱。
如今老板已经年迈,她不将茶馆当作主要的收入来源,只是在经营着一份责任,传承着一种精神,具体是种什么精神,我也说不清楚。生活的答案也许不在他处,可能就在这日复一日里,付出劳动,换回幸福生活本身。人在其中劳动,渺小而伟大!老茶馆以外,还有一家百年糕点“芝兰轩·戈
记”。老一辈的保山人有条不成文的习俗——凡是遇上婚丧嫁娶或者逢年过节,都要去买“戈记”的糕点互相赠送。哪怕如今的西式糕点已经大行其道,无论是花样还是口味都比戈记的点心丰富太多,可是你尽管放眼去看,在送礼前几天就排队排到人满为患的糕点铺永远只有当地老字号,除去“芝兰轩·戈记”,还有一家“桂香楼”。我想,中国人骨子里镌刻的是“礼”,“礼”衍生出节日,衍化出风俗,而风俗把散落的人群凝聚到一起,风俗最好的体现是食物,人因食物而聚,所谓的三餐茶饭、四季衣裳都是最温暖的人间烟火。
青龙街如同一位老者,曾经崎岖不平的青石板路、两侧老旧到开始倾斜的房屋无一不在诉说着衰老的辛酸和历史的沧桑。如今经过翻修后的青龙街已然摆脱了垂暮之感,华灯初上的时候,男女老少都喜欢去散步闲逛,这条古老街道再次展现出它的活力,正如千百年前的它或许也曾灿烂。
古道的意义,也许是让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天的来处!
(隆阳区水寨乡中心小学兰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