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春节回老家过年,与外公闲聊家中亲戚,谈及家谱族人时,外公一脸得意地说:“你外祖父当年在村里是个非常有名的人物呀。上过学,有文化,因此还当过村里的教书先生,他带出来的学生可多啦,村上的人对他一直都特别的敬重。最重要的是,特别勤俭节约、孝老爱幼,并且一直用这种理念教育我们五个兄弟姐妹。”而后,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丫头呀,我们那个时代可以读书的没有几个人,你们是赶上了好政策啰,不仅吃穿不愁,还可以读书,你一定好好好读书,为家里争光……”。别人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听着外公的肺腑之言,顿感作为家中的长孙,外祖父在他那个物质和精神都极度匮乏的年代,他都能成为一个教书先生。而反观自己,生在一个海晏河清、国泰民安的时代,我连自己的外祖父都不如,那是不是太说不过去。从那一天起,外祖父的形象就刻在了我的骨血里。
几年后,我又回到了老家,从在世的老人口中和家谱里得知,外祖父确实是和外公与我描述的一样。特别是家谱中的这样一句话:“杨公一生为人勤俭节约,敬老慈幼、积极上进”。可见,我家中,从外祖父那一辈就留下了他所创立的家规家训,而这种家规家训,也通过一代代人传承下去。
说起敬老慈幼,父母给我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百善孝为先”,时间被拉回了我上高中的时候,奶奶因左脚受重伤要做截肢手术,在医院那段时间,母亲一直不眠不休照顾奶奶,那时候家中经济条件比较困难,每一顿饭都是宁可自己少吃点,也要让奶奶吃得有营养、吃得丰盛。出院后,每天都“克扣”我和妹妹的口粮,也要保障奶奶每天能喝一杯牛奶,还对我们说“你奶奶刚出院,需要补营养,你们不能喝她的牛奶”。而对于村里的孩子,父亲每个周末在送我去上学的时候,也会顺便把村里同龄孩子聚集起来,统一安全的把我们送到学校。还经常教导我和妹妹:“家和万事兴,每个人都会老,一定要对老人好,如果虐待老人忘了根本,等自己老了以后,小辈同样虐待你,要学会行善积德,这样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父亲的话,我让记忆犹新。
父母亲还是勤俭节约的“高手”。记得我们小时候,跳橡皮筋、打玻璃弹、上树掏鸟窝是童年的必选玩乐项,回家以后,经常把裤子磨破了,母亲每次给我补裤子,父亲都会说“新三年,旧三年,分缝补补又三年,没事,补补还可以穿”。上大学时,我和妹妹是一起读的大学,正因父母的节俭,我家还是盖起了新房,我知道家里的房屋一椽一柱,一砖一瓦,无一不是父母一分一厘省吃俭用换来的。后来工作了,节假日回去看父母,会给父亲带点他喜欢的东西,他总是只有一句话“回来就回来,买什么东西,你们年轻人花钱的地方还多呢,省着些,钱一定要花在刀刃上,不要乱买”。在我二十多年的印象中,父亲还是几十年如一日,从不挑吃穿,从不舍得浪费一粥一饭,一直保留着勤俭节约的本色。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是一个家庭生活的总基调,是一种潜在的、恒久的、无形的力量。上施下效,自成教育。我的父母长辈没有优越的家境,没有高深的学识,只有朴实、琐碎的日常。但他们用自身的言行,把这些宝贵的家训时时浸润到儿孙心里,让儿孙源源不断的获得精神上的“源头活水”。(李夜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