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走向丰盈的路上,龙陵如海中之粟,有“不值一讲”之感,没有感天动地的“大人物”,也没有载入史书的“大事件”。但点亮夜空的除了月光,还有无数星光。龙陵过去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故事,都吸吮着中华文化的营养。作为边境小城,由于人口形成的长期性、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自然资源的丰富性,可以说,龙陵文化是以民族交融文化、守边固边文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化为底色的。
早在夏商时代,龙陵境内即有“濮人”居住,后迁入傣族、傈僳族等民族。元朝以前,龙陵仍是多个少数民族的生活地,直到明朝末年,因民屯、军屯、商屯,汉族一批又一批从南京等“中原”之地迁入。在漫长时间的推动下,不同民族间有了生活来往,他们相互启发对方,在交融中产生了感情。到了今天,各民族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了和谐的大家庭。几千年以来,这片土地长期有着雨水充沛、资源丰盛、天蓝水清的独特风貌,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用朴实的劳作浇灌着文化的生长。比如,人际交往文化活动“送祝米”,民俗民间文化活动“碧寨山歌会”,少数民族文化活动“长筷戏新郎”,饮食文化“白露花煮蚕豆”等等。
地方文化不是恒定不变,而是时刻演进。往哪些方向发展、发生哪些变化与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有很大关系。几十年来,如旧的丧葬习俗等腐朽文化逐渐消失,重视小孩读书等进取文化蓬勃生长。李鑫、朱家璧是近现代以来龙陵人精神意志的杰出代表,胸襟开阔,敢闯敢干,在时代大潮中用生命的脚步追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超然境界。这是龙陵文化的精华,是过上美好生活亟需的精神底蕴。一位负责打扫全民健身中心的环卫工身材瘦小,敬业精神十分到位,每天总是把地扫得干净如新。襟怀坦荡的郑埫靖、奋勇救人的何永云等普通人身上闪烁着力量的光芒。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数以千计的民兵、村干部、医护人员在一线坚守,他们俨然成为这片土地“最可爱的人”。
每个人无论地位身份、年龄学历如何,都是地方文化的感知者、参与者和塑造者,都有实践文化、变革文化的使命。“文化”不是“武化”,是温和的内化熏陶,不是武力的野蛮征服。作为龙陵人或是在龙陵工作生活的“新龙陵人”,既应继承乐于劳动、甘于坚守的老传统,更要培育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新文化,还要防止诸如赌博、诈骗等低俗文化的任性发展。曾有人调侃:“拿着几千元的收入,操心的却是国家大事。”这是好的现象。在万物相依、万事相连的信息时代,国家与国家、地方与地方不再遥不可及。只有登上时代之峰,才能看到蜿蜒的河流、盛开的樱花。若停留在山脚,只能瞧见洼地和枯草。
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对于作为个体的人来说,文化好似没用,实则不然。它虽不能像米饭提供生理能量,但却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即使搞不懂什么是文化的人,仍无时无刻不在参与文化塑造,几个人闲谈时“聊什么”亦是文化的表现。龙陵文化有很多精品,有象达纸伞等非物质的,也有松山抗战遗址等物质的。文化传承与保护永远在路上,2017年,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离休干部有着动人的“故事”,后来老人逝世,事迹也随之而去。
只要找到灵魂,文化就有活力。镇安小田坝社区、龙新雪山社区利用已有百年光阴的水碾生产出保留了营养成分的大米,历史文化资源经过思想的注入,转化成幸福生活的源泉。有许多资源在沉睡,等待人们唤醒、激活,带给社会发展新动力。
每个单位、企业、乡、村、家庭,任何一个群体,都会产生具有辨识度的文化,其中有好文化,也夹杂着一些坏文化。好文化要像呵护孩子,不断赋予它成长的力量,对于坏文化,则要坚决地斗争。就好文化而言,车间工人通过技术革新节约了生产成本,企业给予物质的奖励;一个村子十几年都有优秀学子,往往形成马太效应,涌现出更多的人才。就坏文化来讲,一个团体若有一位拖沓的同志,往往会传染给其他人。日常喜欢聚众喝酒的寨子,也会产生其它不良的风气。
教师是文化形成和传播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从某种程度上讲,知识从网络、书本上容易获得,但文化却不易习得。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好,但不耐挫折,个别孩子欺负别人,却以此为荣,这与社会风气、家庭爱好、校园氛围都有关联。一位高级中学校长说:“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使每一个人能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让一张张稚嫩的脸上充满自信、诚实、坚毅,而不是写上胆怯、虚伪、懦弱,不仅是新时代教育者的课题,更是全社会的头等大事。
在信息时代,文化似乎进入“青春期”躁动起来,网络这把“双刃剑”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便捷和未有的享受,也在悄悄偷走时间、责任与爱。家长常训诫孩子“不要玩手机”,可自己却沉迷其中。如果把某天确立为“无手机日”,殊不知多少人慌张不安。
按地域划分,龙陵文化主要由乡村文化和县城文化组成,两者相互融入、连接渗透。当一位在外工作的“乡贤”回到家乡,他的言行会有一些影响力。社会里的多数人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谈论什么,实践什么,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社会风气前行的方向。以如何度过闲暇时间为例,一方面,乡村和县城提供的文化产品单一,学生完成学业,工人回到家中,“刷手机”、聚会、跳广场舞成了消磨时间的常规方式,有时不禁产生“精神饥饿”的恐慌。另一方面,文化跟随着发达地区的步伐缓慢向前移动,兴起了“雨城跑团”“钓鱼协会”“老年旅行团”“旧衣物回收小组”等文化组织,出现了纹身店、健身店、宠物用品店等文化经济。不同群体、不同年龄对文化的需求有异有同,如同对食物的喜好一般,呈现差异化、多样化的发展,这是美好生活的应然状态。文化自信促进人的精神解放,人的精神解放意味着有了更高层次的发展。凸显个性化的文化需求,需要以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基,提供更多的文化供给,创建多姿多彩的文化载体。
中国文化是几千年来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且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其有高认同、高自豪的“源头活水”,让人心田滋润,奋斗前行。龙陵的山水晶莹灵动,龙陵人的心灵美好善良,“雨城故事”向阳而长,更加欣欣向荣。(李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