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工作动态>>媒体聚焦>>正文

云纪时评:解决问题快才是好作风

  • 发布时间:2025-08-26 09:52:31
  • 来源:云南法制报纪检监察周刊
  • 分享: QQ空间 新浪微博 搜狐微博

“解决问题变快了!”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资源县中峰镇枫木村村民刘兴群,对现在基层干部作风转变的切身感受。他说,“今年4月,我开渠放水灌溉,发现水半天没流到田里。怕耽误种田,我就赶紧联系了村支书。村支书马上就到现场来了,其他村民听到消息也赶了过来。大家经过仔细观察,发现是公路边岔路下通水管道塌陷又堆积了淤泥和垃圾,导致水流不畅。为了不影响灌溉,我们当即联名写了份申请维修水利渠道的报告到镇里。令我们没想到的是,仅仅过了3天,镇财经办就领着去年负责修这条水渠的施工老板来换了新的涵管,灌溉问题解决了。”

正如刘兴群等村民感慨的一样,这么快解决问题,放在之前难以想象。没有对比,就感觉不出来变化。这也让刘兴群回忆起另外一件事情。2005年,他们村的山林被列入生态公益林范围,并按户发放相应的补偿款。后来因为林权改革,为防止补偿款错发,2009年起暂停发放。直到2015年8月,县林业局发布通知:“凡在2015年9月25日前签订管护合同的,全额补发2009年至2014年的补偿基金。”他收到通知后,就和几个村民把申报材料交到镇林业站。一直到2019年,他才收到400多元的补偿金。去年,他和其他村民聊天,发现别的村民和他条件差不多,领的补偿金却比他多。他到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反映情况,可根本没人搭理。无奈之下,他只好把相关情况反映给县纪委监委。经过调查,原来是原林业站站长唐某在他递交申报材料后,拖了3年才上报,导致漏发了1300多元的补偿金,去年底他终于收到了漏发的补偿金。

过去一笔1700元的生态公益林补偿金,全额发放到刘兴群手里居然前后折腾了近10年时间,而今年反映开渠放水灌溉的问题,仅仅用了三天时间就解决了。“想想以前跑断腿、磨破嘴都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没几天就给处理好了,这变化让我打心眼里觉得温暖、踏实,也对今后的日子更有盼头了!”是呀,这样的变化,又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呢?!作风好不好,是不是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老百姓看在眼里,也记在心头。

一度时期,“庸、懒、散、慢、推、拖”是干部作风中的顽瘴痼疾。究其根源,有素质能力方面的问题,也有精神状态方面的问题。能力素质方面,集中表现为“庸”字上,“懒、散、推、拖”则是精神状态的问题,“慢”的问题则是两个方面的集合体。一句话,是作风问题的综合反映,没有心系群众的真切情怀,没有为民服务的担当作为,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没有抓落实的紧迫感责任感。如此这般,面对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又怎么可能解决得快呢?

作风不好说到底还是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不深,没有真正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转变作风、做好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长期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感情培养不起来,真去做群众工作,很多事做不来。所以,很需要接地气,接了地气才能培养对群众的感情。感情是一个非常本质的东西,不带着感情去做接地气的动作,就是‘作秀’了。有感情的同志下基层做工作,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那是一种温暖。这一点,老百姓心里清楚。”有的干部身处基层,长期在基层工作,却不能心系群众,对群众没有感情,又怎么可能做到“一枝一叶总关情”,积极担当作为,主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呢?如果一名干部对人民群众真正有感情,就会站在群众的角度去想问题,体会群众的难处,感受群众的期盼,自然就会带着感情去做事,患上“庸懒病”、“散慢病”、“拖延病”的概率就大大减小,群众感受就不一样。一名干部身上有没有这些症状,群众的感知也最深。

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后特别是长期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脱离群众的根源,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淡了。对群众感情需要培养,怎么培养?就是“要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体验,为人民服务只作为口号不行,只在文件里批来批去也不行,一定要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中去体会它的真谛。”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中,培养对人民群众的真感情。

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以“庸、懒、散、慢、推、拖”为主要症状的作风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反复性决定的,也是解决干部的“精神”和“能力”两个方面问题的艰巨性、长期性决定的。这就要求,要加强对干部的党性教育,加强干部能力素质的提升,以坚强的党性推动干部作风的根本转变,进一步牢固树立勤政为民的工作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促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在政策规定和纪法要求的前提下,让解决问题快起来!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无小事,事事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要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办实事。”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指示,真正把党的富民惠民政策落实到基层,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好事,用心用情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求基层干部必须求真务实、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绝对不允许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每月都通报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情况,首先通报查处的就是在履职尽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严重影响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并且占查处问题的比例不小。这也反映出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仍然是当前干部作风中的突出问题,需要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二十六条,对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等切身利益的问题依照政策或者有关规定能解决而不及时解决,庸懒无为、效率低下,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作出处分规定。对作风不实带来的不担当假作为慢作为问题,要坚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能让这种对党和人民事业不负责任,对人民群众疾苦漠不关心的行为有生存的空间,推动干部作风大转变,主动为民解烦忧、为民办实事,提高办事效率,让人民群众感受到“解决问题变快了”。(纪轩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