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满80岁,社区同志就特意上门通知我有高龄津贴,没过几天钱就到卡上了!”“多亏你们跟进监督灌溉水渠修复,现在不愁没水了。”“现在执法检查程序更加规范,频次也减少了,我们可以更安心地专注于生产经营了。”“之前盼了好久的天然气一直没接通。现在管道直通家里,报装费还降了,真是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现在校园餐味道好,种类也多,孩子们吃得开心。”“我们小区310户业主的80.6万元燃气安装费已全部清退到位了,感谢巡察组的同志们。”“我们终于拿到不动产证了,结束了‘有房无证’给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这些都是老百姓讲的心里话。
之所以人民群众讲出心里话,细细想来还是我们把事情做到他们的心坎上了!从这些话语中我们感受到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督促办好民生实事,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怨问题,让人民群众有了真真切切获得感。但我们也要读懂这些心里话背后的期盼,那就是人民群众希望我们能够更好地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问题,让他们在生活中少添一点堵、少发一点愁,使平常的日子过得更舒心、更舒适,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重庆九龙坡区民主村社区,察看小区改造和便民服务情况。面对围拢过来的社区居民,总书记对大家说:“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社区乡村,来到群众身边,多次强调,“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扎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让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
怎么做到“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关键要真正知道人民群众的心里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困难是什么、期盼解决什么,我们才可能把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我今年76岁了、老伴72岁了,身体都不太好,孩子又在外地工作,买菜做饭有些吃力,要是我们这里也可以开个老年食堂就好了。”这是一位街道书记在与一位老人聊天的时候听到了这样的话。他说,望着行动不便的两位老人,自己内疚不已。下班后他用了好几个晚上的时间入户走访,老人们都希望有个老年食堂,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经过多方协调,在一家单位的食堂开了一个老年食堂窗口,很好地解决了老年人吃饭问题。现在,老人们见到他都说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关怀的温暖,都夸他是个好书记。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用心用情扎扎实实解决好民生问题。然而现实中,也有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化,有的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当官做老爷;有的政绩观出现偏差,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有的只唯上不唯实……凡此种种,与党的宗旨和人民期盼背道而驰,伤害群众感情,损害党的执政基础,危及党和人民事业,是绝对不允许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多做得人心、暖人心、聚人心的事,全心全意把老百姓关心关注的大事小情办实办好,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取信于民,不断厚植党的执政根基。
民生问题,根本在于解决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善于从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政策发力点和工作突破口,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什么、最需要什么,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精准发力解决民生堵点、卡点与痛点问题,积极回应不同群体的多方面关切和诉求,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民生实事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保障基本民生是必须坚决守住的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各类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要把最基本的民生需求摆在最优先的位置,针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加强帮扶,优先覆盖基础条件薄弱的城乡社区,优先实施最迫切需要的民生工程,加快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解决民生问题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每年办一些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更足。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一个事关国计,一个连着民生,共同指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和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揭示了发展的目标导向和动力支撑,凸显了民生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作用。要把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打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抓民生也是抓发展。发展和民生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物质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离开了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保持经济增长、推动经济发展,最终要不断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持续改善民生的过程,就是增加就业、扩大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过程,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群众对居家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文体服务、休闲服务等方面的社会需求,既可以激发社会消费活力,扩大内需,又可以支持相关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最终实现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来不得半点虚假,既要积极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承诺了的就要兑现。”民心实事重在一个“实”字,解决民生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又要出实招办实事见实效,做到办一件事情成一件事情,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喊哗众取宠的口号、不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不作无法兑现的承诺,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
唯此,我们才能真正把事情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纪轩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