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工作动态>>媒体聚焦>>正文

“只提轨迹不提人”流调报告改进值得点赞

  • 发布时间:2021-01-27 09:30:11
  •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分享: QQ空间 新浪微博 搜狐微博

卫健、疾控部门公布的流调报告有了新变化。日前,在上海市卫健委发出新增本地确诊病例通报中,仅仅涉及了相关区域和场所,还对查明的密切接触者、与确诊病例相关的场所等信息进行了备注说明。在北京市日前发布的疫情通报中,隐去了确诊病例的姓名、年龄、性别,仅用“病例1”“病例2”“病例3”来代替。北京、上海等地流调信息通报方式受到网友点赞。

流调是流行病学调查的简称,其目的是寻找与传染源、传播途径有关的蛛丝马迹,理清传播链,为判定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措施以及划定消毒范围提供依据。所以说,流调是为了保护其他人不被传染,控制疫情传播的有效途径。此前相关部门及时公布流调信息,对于提醒他人核验自己的轨迹、警示广大市民做好防护,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如何更科学、合理地公布流调报告信息,做到疫情防控信息公开和隐私保护两不误,也持续受到舆论讨论关注。

在一些地方,本着向社会负责的态度,及时发布的流调信息,却被一些人用来“吃瓜”。有的生活信息、工作内容被挖出来无限放大、甚至炒作,当事人因此受到调侃甚至是谩骂,这无疑加重了本身为受害者的确诊病例的心理负担。有的确诊者不仅要面对和战胜病魔,还要发一些道歉信或者解释语来应对网络对于他(她)的“软暴力”。于是,有的网友调侃,“为了流调的‘体面’,请大家还是要去一些‘体面’的场所。”调侃之词表达的是对流调信息缺乏隐私保护的担忧。

包括流调报告在内的防疫工作,是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针对舆论反映,相关部门根据防疫需要,及时调整流调报告涉及的信息,隐去“非必要细节”,回应了舆情关切。与疫情防控有关的、与他人健康紧密相关的信息及时详细公布,性别、年龄、职业等和社会防疫无关的信息则不宜披露。正如有媒体指出的,流调报告的个体信息披露应该坚持“最少够用”原则,避免流调报告成为窥视他人生活的管道,这更有利于社会真正把注意力聚焦在防疫之上。

流调信息,连着国家防疫大局,也连着公民的尊严和隐私。要在依法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做好流调各方面工作,及时发布涉疫信息,既保障疫情防控之需,又避免对个体权益造成伤害。各地相关部门都应当在流调信息发布中注意保护隐私,公众也应该继续配合支持做好流调工作,不能假借 “隐私”之名拒绝甚至隐瞒重要疫情防控信息。只有大家相向努力,包括流调报告在内,疫情防控的各项举措才能更科学、更有力地发挥作用。(杨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