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友疑惑问我:“你已为人父,过而立之年,为何外出还向你爸打报告,这不是孩子气嘛,难道还怕你父亲不成?”报告不假,但绝非孩子气,更无惧怕父亲威严之说。
说实话,要不是友人那漫不经心一问,我还真没仔细想过。不过我还真得要感谢他。前不久,参加区里组织的廉政书法比赛,提笔摘抄《朱子家训》,得一小奖,甚喜,至于其中真理并未深究,幸得友人不经意提点,重拾经典温故,心生愧意——和父亲打了三十年的“报告”,竟从未想过“报告”何意。
《紫阳朱氏宗谱》载:“子之所贵者,孝也……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何谓孝?古今圣言芸芸,如曾子言:“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足见,言孝,圣人皆把“礼”字当头。那又该如何以礼待人?细细想来,生活中的细微之事,一言一行必当仁礼存心。俗话说得好,细节见教养。我不得不说,父亲的“报告制度”自打记事起就已成为规矩,几十年来,这种规矩早已内化于心。日久既成习惯,亦是优良之家风。
父亲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军人,或许正是这段从军经历,父亲把军队的优良作风巧妙地移植到对子女的教育上来。毫不夸张地讲,在我所见过的军人父亲中,能用军事作风严格教育子女的寥寥无几。记得儿时,起床、穿衣、洗漱、吃饭、读书、睡觉等日常行为都有严格的时间表,站、立、蹲、坐也必效行军人标准,客人来访或访客都必须事先礼仪,若稍有差池,难免招来父亲严格教育。
当然,我们孩子也有打马虎眼的时候,但唯有一事,从不敢马虎偷懒,凡外出和回家必事先向父亲打报告。
说实话,父亲这一要求有时的确让人厌烦,稍有遗落,便会招来父亲严厉教育。年少轻狂时,我甚至无数次在心底暗自咒骂,又不是军人,何需这般严格。父亲也并非死板之人,自打跨入大学到参加工作至今十几年,便不再那般约束,父子交流也多是鼓励和建议,至于“报告制度”似乎早已是过去式。但即便今为夫为父,遇事外出,也必先口头告知父亲。或许,“习惯成自然”这句俗语用在我身上再贴切不过。
不得不说,一个人良好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必源于孩童时父母孜孜不倦的教诲和榜样作用,并非一蹴而就。
记得儿时,父亲不单口头说教,事必躬亲。他常常会结合他自己和生活中的细微之事,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的给我们讲道理。他不仅是那样说的,也是那样做的。记得爷爷在世时,凡事他都会和爷爷商量,有争执时,大多也尊重爷爷意见。爷爷晚年病疾缠身,多把屎尿拉在身上,父亲毫无怨言,放下农活,一心照顾爷爷,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父亲统统包揽。爷爷习惯了冬天烤火,父亲总会带领我们在入冬前给爷爷备好柴火。
身为人子,父亲的一切言行,自会看在眼里放在心里。懵懂的年纪,难分善恶美丑,但始终被父母的言行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无规矩不成方圆。俗话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一个家庭,无论富贵贫穷、妇孺老幼,凡事都要讲规矩,这既是家庭气度的外显,亦能看出个人家教修养,更是我们精神汲取不竭的源泉。如今想来,父亲立下的“报告制度”,当是为人之礼、为人之道。
“可怜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谁不爱自己的子女?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仁人。《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父亲的“报告制度”不正是一种对我们子女为人的教育吗?不正是一种莫大的爱吗?
回望往事,父亲看似严苛的“报告制度”,报出的是父亲对我们子女安康的忧虑和陪护,报出的是父亲那沉甸甸的爱和希望,报出的是父亲对我们子女教育的无悔和执着。如今细细品味,一晃三十年,曾经的规矩俨然已成为一种烙印生命的习惯,不经意间,却报出了为人子之礼、孝,报出了优良的家教、家风。(王晓亮 隆阳区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