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重大论断,深刻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和重大意义,为中国共产党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提供了思想指导和根本遵循。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突出“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更好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使之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政治上的主心骨、思想上的定盘星、行动上的指南针。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腾冲和顺古镇考察调研时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批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的人才,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的征程上,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就要坚持守正创新,着力培养一批宣传宣讲人才,着力加强传播方式和话语体系创新,不断提高理论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
推进宣讲队伍专业化。宣讲队伍是理论宣传的主力军,是打通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力量。要从人才选拔、队伍建设、教育培训等方面下功夫,发现和培养一批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具有较高理论素养、熟悉社情民意的理论宣讲人员,建立涵盖理论专家、教师、驻村干部、企业政工、志愿者等各领域各行业,涵盖老干部、青年(大学生)、妇女、少数民族等各界人士的宣讲队伍,把那些能让群众听得懂、喜欢听、听了有收获的致富能手、草根名嘴充实到宣讲队伍中来,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理论传播队伍,不断扩大宣讲队伍的覆盖面。要采取集中调研、集中培训、集中备课等形式,建立宣讲的内容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让宣讲员清楚要讲什么、怎么讲。
推进宣讲形式多样化。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架起理论与大众之间的桥梁,就能使理论宣讲紧紧贴近群众,不空洞、不乏味,达到循循善诱、引人入胜的效果。要紧密结合群众生产生活实际,把理论课堂搬到群众生产生活现场,分专题、分区域、分场合,用活场景体验、实现情景交融,提高宣讲的渗透率、亲和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要把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深入人心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建好用好理论宣讲志愿者队伍,组织开展“菜单式宣讲”,建立健全“点单”“派单”“接单”“评单”制度,注重互动体验,让群众在春风化雨中感受理论的温度、思想的魅力。要把党的创新理论嵌入文化产品,创作推出一批小品、情景剧、花灯歌舞、相声、快板、诗朗诵、三句半、顺口溜、音诗画等宣讲作品,让科学理论传播“有意义”又“有意思”。
推进宣传语言生活化。习近平总书记是语言生动化的大家,常常用老百姓所熟知的日常话语、传统话语、网络话语,例如,以扣扣子、钉钉子、穿鞋子、撸袖子等作比喻、讲故事阐明深刻道理,使人启迪心智、激发力量、砥砺精神。要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把接地气和求实效有机结合起来,找准党的创新理论与基层工作的切入点、与百姓思想的结合点、与地方发展的契合点,既回答“怎么看”,又讲清“怎么办”,既“解扣子”,又“指路子”,切实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引导人们走进思想深处、感受思想温度。要力戒居高临下、刻板生硬的空洞说教,努力讲平实的家常话、听得懂的大白话、能让老百姓口口相传的话,让人民群众明白“就是这么个理”“就是这么个事”“就要这么做”。就如艾思奇《大众哲学》那样,“用最通俗的笔法,日常谈话的体裁,溶化专门的理论,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的气力就能够接受”。
推进传播手段时代化。“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现在,互联网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舆论生成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与时代同频共振,不断创新传播手段,善用现代化手段,把理论与舆论、网上与网下统筹起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主流舆论矩阵。要运用个性化创作、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的方式开展宣传,通过制作通俗电视节目、网络音视频节目、动漫、H5、海报等,推动进入微信群、朋友圈,让党的创新理论“活”起来、“动”起来。要打造理论传播品牌,打造一批有思想、接地气的“现象级”作品,做到“有声有色有创意,出新出彩出精品”。
(庄志强 作者系中共保山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
本文原刊于《云南日报》 2022年1月24日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