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里的许多碎片在我们亦步亦趋的行程中散落,当我回头拾掇时却发现它们早已化为一缕缕清风丝雨,滋润、融化柔软的心房。独坐屋里,春风吹来空地上鲜花纯粹的味道,思绪似微波起漾的湖面,泛起淡淡的涟漪……
雨水节气交节时间为每年二月十九日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大地逐渐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取名雨水。
从古代开始,人们对雨水节气的感受就十分深刻。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句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春雨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世间万物的美景。而韩愈则是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样的绝美句子描绘出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细腻观感,让人品读得如痴如醉。
又到繁花香满地、香染行人衣的节令,聪慧的腾冲人用特有的烹饪技巧将人们对花的视觉、嗅觉之感延伸成了视觉、嗅觉、味觉三重的感受。
外婆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出生书香。在那个苦难时代,和中国许多平凡而伟大的妇女一样,她用所学的知识教书育人,又用瘦弱的身躯为远征抗战的丈夫操持家务养育子女。一路走来,饱经风霜和各种磨难。但这些丝毫没有成为她内心的绊脚石,反而是从内心产生了强大的生活热情。
外公是广东人,喜欢美食。外婆是腾冲人,同样喜欢美食。春吃花、夏吃叶、秋吃果、冬吃根。春节舂粑粑、清明烀锅子、端午包粽子、中秋烤月饼、重阳饮菊酿……制作美食的过程就是外婆展示生活热情的过程。我们出生的八零年代生活条件不如现在,缺肉缺油,缺一切可以填饱肚子的东西,猪肉、菜油等等能填饱肚子的东西均按月定量供应。每每到了月中,肚子的油水就开始跟不上,随时随地发出抗议的声音,这个时候外婆总会千方百计的给我们饱餐一顿。
未等春雨霏霏,外婆早就乘着阳光明媚的周末打下招呼,让她嘴里我的姨兄姨妹这些“小妖”早早到她家伺候着在晚饭时分“祭五脏庙”。不超两个小时,外出归来外婆的竹篾萝里一准会出现肉类、蔬菜、瓜果。当然,少不了各种颜色各种味道的花瓣。
外婆用花瓣是要做酥花瓣。酥花瓣一来吃着香脆可口,比较受我们这帮孩子喜爱吃,二来是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吸些油分,吃完后不容易饿。制作之时,外婆总是将摘取下来的玉兰、山茶、玫瑰、薄荷等食材浸泡在放有食盐的清水盆里浸泡一段时间,随后洗净并用筲箕沥干水分。然后拿出灰面、豌豆面、食盐加水和匀成糊状,当然大概率的会打入一个鸡蛋,此时守在灶台旁的我们便会激动的“哦……”起来。外婆边将油罐从壁橱拿出来,边让守在灶眼旁的姨兄将柴火烧旺。得令的姨兄迅速地抓几把松包凑进灶眼,眼睛却直勾勾的瞄着灶台,连松针戳到手也浑然不顾。
锅已烧干,外婆将平常点点滴滴余下的菜油毫不吝啬的倒入锅内。油的表面泛起白泡,用筷子置于油中,周围出现细小气泡的时候,外婆从容地按花瓣种类、厚薄程度依次均匀将食材放入大铁锅中炸制,并让姨兄将火撤小。花瓣在油锅里面翻滚、舞蹈、歌唱、浮沉,直至成品在笊笠头上跟空气反应发出松脆的“啪啪啪啪”声。
在微微泛着晕黄的灯光下,外婆开始将薄荷叶垫于碗底,并时不时转身用筷子轻轻翻一翻锅里的花瓣。她脸庞微微泛着汗珠,手不停地运动着,直至所有酥花瓣全部摆放码好在碗里,任由她眼里的“小妖”们迫不及待用手抓着花瓣大快朵颐。然后,为做下一道菜而让手再次运动起来……
又到了这样的季节,我早已经忘记了幼时长辈讲慌张三偷针、金泥鳅奔海、仙人娶老婆等故事的细节,唯独对于外婆酥花瓣的每一道工序却牢记在心,试过几次,却再也酥不出当年的味道,只得作罢,却又无法释怀。
这座城市独有的极致颜色、清淡气息就像外婆做的那份酥花瓣。早上,城市像刚出锅的酥花瓣,活力四射、光鲜耀眼;中午,则是恰好入口的酥花瓣,温润舒适、咸淡相宜;到了晚上,像极了冷却下来的酥花瓣,用手拿着咬一口,流光溢彩、韵味无穷。
思绪回到现实,窗外人来人往,都在各自追寻着新目标、探知着新感觉。岁月的侵蚀,磨去了这座城的棱角,但关于这里的故事,却似街边老店遗留的泛黄相片,隐约不明,却难以磨灭……(腾冲市纪委监委 周宏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