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季节的雨都有自己的情绪。
夏天的雨,不如春雨般浪漫,不及秋雨般沉稳,也没有冬雨的落寂。夏雨,忽而像顽皮的孩童,没有一点预兆,说下就下,从空中撒将下来,湿了路人。忽而又像离舍多年的恋人在街角相遇,酝酿埋藏在心底的情绪,很长才慢条斯理地落下几滴萌芽的水。几场雨水洗刷下来,来凤山花草的颜色便迫不及待地明艳了起来。
自从当了父亲后,喜欢上了“情怀”这种东西。喜欢听齐秦和蔡琴的歌,喜欢用老式钢笔吸取墨水在软面抄上写字,喜欢翻看旧相片、集邮和火花。家里面有几本满满的册子,不过大多是普通的收藏。
在腾越的街道中,小灰桥属比较古老的巷道,也是比较有情怀的一条路。自明清两朝山中来凤古刹建成规模后,该巷便是通往寺院和沙家巷民居的主要通道。因多年失修,崎岖不堪,行人往来极为不便,一九九二年在离退休人员及各方人士的支持下,铺设了部分路段,并在来凤山一隅建盖了盈凤、众志、瑞芝三亭。
此后,三亭周围成了群众喜爱的健身活动场地,参与活动的人员日益增多,休闲假日之时更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为适应人们的文体需要,一九九六年八月又翻修了原公园门口至三亭段的人行道路,并扩大盈凤亭活动场地。后得到乡人伍体贤先生之赞助,遂再建体贤楼,至此三亭界域内形成了主体不变,部分微调、修缮的建筑格局。
腾冲的雨太迷人。在毛毛雨中,穿过西南小城的喧哗我和同伴义无反顾的顺着小灰桥朝山上行走,穿过满是烟火的早点摊和映着橘黄灯光的商店,似乎美食和灯光的诱惑惹得人路过的人不再行色匆匆,这个巷道里,没有浮躁的社会,没有浮夸的人,所有物件都显出井井有条的慵懒,包括打伞的行人和沟边甩毛发打呵欠的猫。
兰草尾香在湿润的空气中弥漫,太阳扒开了云层,雨渐渐住了,我们也到达了目的地。
抬眼望去,屋脊飞檐斗拱的体贤楼与朱红漆面的芳馨阁组成了来凤山老年之家。体贤楼和芳馨阁是腾冲乡人伍体贤和夫人魏汝芳捐资所建,现用作党员基层活动阵地。四十年代初,伍体贤与兄长伍集成联合同乡在昆明成立了万昌商号,从事国内棉纱业务,后因扩大业务范围更名为万通商行公司,所涉生意蒸蒸日上。兄弟两人对家乡发展十分关心,在腾冲设立了文化教育基金,后又捐款千万资金,成立了“伍集成文化教育基金会”。多年来,资助若干名云南学子出国留学和赴国内一流高校就学。而伍家人对受帮助者唯一的要求是,学成后回云南来,报效桑梓。
体贤楼对面是瑞芝亭。瑞芝女士于清光绪丙午年生于腾冲晋家园。及笄,与伍集成先生结为连理,生下伍达观先生。达观先生事业取得成功后,遵照母亲谢瑞芝的教诲,“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以母亲的名义建立“伍谢瑞芝教育基金”,真正如《诗经》中所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另外两座亭子为盈凤亭和众志亭。众志亭口有一幅篆字对联书:“画亭众志建名山添足韵,琴台齐心修胜景显高风。”亭内刻有流芳碑,书写着亭子及周边建筑的来历以及刻着热心捐资单位和个人的名字。
三亭中间,是一个月台,月台这里有一棵松树。我初中假期大部分的时间,都留在了这棵松树附近。这棵松树上的松针,像一只大手伸举向蓝天,抓白云,够红日。放寒暑假的时候,我就会到树下活动活动娇贵的筋骨,呼吸呼吸清新的空气,它就默默地陪伴着我。这次再看到这棵松树,真正阖眼、舒心!那是关于年代的情怀。
此时,冷空气中浸透着些许的润湿与透明,让我的身心得以从里到外透彻而纯净的感化,天空也变得湛蓝起来。十里平湖霜漫天,寸寸青丝愁华年。不经意一抬眼,东边的那道彩虹猛一下触碰了我的心,感觉这段彩虹就像我自己,想从阴霾中努力挣扎出来,期待光华闪耀的辉煌瞬间。这个时候,反复时光也缓慢了下来。(腾冲市纪委监委 周宏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