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工作动态>>清风文苑>>正文

【文苑】拱北门街和书院街

  • 发布时间:2022-07-27 15:59:08
  • 来源:保山市纪委市监委
  • 分享: QQ空间 新浪微博 搜狐微博

保山城在旧城改造以前的大北门街,是城内南起保岫东路、北到环城北路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街,而此街在旧时的永昌府城里曾被分成书院和拱北门两条街子。这两条街的具体位置是:书院街南起大北门街的南端与东门街的西端交叉口、北到大北门街与酒街东端的交叉口这一街段,其旧址为今天保山城兰城南起保岫东路、北止朝阳路的街段;拱北门街为大北门街的南起与酒街相交汇处、北到北城门(拱北门)这一街段,其旧址为今天保山城兰城路南起朝阳路、北止玉泉路的街段。

相传,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永昌指挥使胡渊在扩建永昌砖城的过程中,就在城东北部地势较拱(保山方言,高的意思)的新建城墙上开了一道北城门。因为新开的这道北城门位于较拱的地方,就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拱北门。另外,由于新建的拱北门要比西边原有的通华门北城门大得多,为了便于区分,人们就把西边的通华门称为小北门,东边的拱北门称为大北门。这样,拱北门以里,由城门往南到东门街西端的那一条直大街在统一命名城内街巷时,人们给它取名为拱北门街。

拱北门街得名以后,就被永昌民众传叫着下来。到了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时任永昌府知府的刘彰宽决定将坐落在永昌府城西北部仁寿门街的永保书院迁到拱北门街南段西廊的旧镇署遗址上。刘彰宽做出迁建永保书院的决定之后,由于资金没有及时到位,迁建工作进展缓慢。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春,时任云南巡抚的伊里布巡视永昌府时,得知刘彰宽三年都没有把永保书院迁建完毕,就当即进行督促。随后,伊里布马上将刘彰宽调离永昌府,并将翰林出身的文化人宋湘调到永昌府来任知府。宋湘到任以后,就立即大张旗鼓地迁建永保书院,并于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迁建完工。当时,宋湘还亲自书写了永保书院的名称和《永保书院碑记》。

永保书院从仁寿门街迁到拱北门街以后,以宋湘为首的永昌府官员们为了突出书院的重要,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不仅把书院东北部那条东西走向的台马房街改名为书院直街,而且还将书院东边的拱北门街南段也改称书院街。从此,一条拱北门街就被一分为二,北边那段叫拱北门街,南边那段叫书院街。

回汉相争的战乱彻底平息以后,紧挨拱北门的拱北门街和邻近升阳门的大北门街马上得到了官府和民众的恢复重建。而作为永昌府城的文化和教育重点场所之一的永保书院,却到了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才由保山县知县郭怀礼带头对其进行整体重建。

恢复重建后的拱北门街和书院街,被永昌民众传叫着下来。到了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时任保山县县长的宋嘉晋迷信地认为,拱北门的“拱”字有些不吉利,含有“七拱八翘”之意,日后可能会对保山县及其本人的发展有不利影响,而且这拱北门自古就有大北门的称谓。于是,宋县长下令,以后不得再用拱北门的名称,必须统一为大北门。由此,拱北门街也更名为大北门街。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文革”时期,由于受当时极“左”路线的严重干扰,部分干部群众偏激地认为书院街和大北门街都是封建时代遗留下来的东西,在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新时代,它们应该彻底改名。于是,大北门街和书院街被合二为一,并被改成那一时期最为革命和时尚的街名,叫作反帝路。

大北门街和书院街被改名为反帝路以后,在保山的广大人民群众间传叫了十多年的时间,人民共和国就跨入拨乱反正与彻底纠正“文革”是非的新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反帝路又还原为原先的大北门街和书院街。复名的当时,人们为了简便易记,又将两条街子合并为一条街,统称为大北门街。

两条街子合并后,保山城的旧城改造和城市扩展也大规模地开始进行。随后又经历了数次的城市规范和街巷重新命名,最终将大北门街归并进兰城路之内,成为该路的部分路段,也就是现在南起保岫东路、北至玉泉路的兰城路街段。

时至今日,还有好大一部分保山民众,依然习惯把兰城路中属于原来的大北门街段亲切地称为大北门街。而过去的拱北门街和书院街,只有少部分上了年纪的老保山还在传叫着。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的原有名称将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消失,最终成为保山民间的一个口传。(隆阳区公安局 蒋怀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