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魏征,在回答唐太宗“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的问题时,直言不讳地说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并列举出“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以偏听偏信的反面案例,进言唐太宗“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魏征的话并非危言耸听,偏听偏信,危害甚大。语本《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指出“故偏听生奸,独任成乱。”一句话道出听信一面之词的坏处。
兼听则有诸多益处。邹忌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讽谏齐威王“王之蔽甚矣”,告诫齐威王别人有求于你时,只会讲你的好话,令齐威王设奖赏以听进言,满一年以后,想进谏的人已无从可说,燕、赵、韩、魏等国听说后纷纷拜访齐国,而后齐国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广泛听取言论,受益难免参差不齐,成效显著与否,往往与辨别能力相关。《吕氏春秋》早就言明“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乱莫大焉”,若在听的过程中不知分辨,不明是非,就会出大乱子。可见兼听并不是全盘接受,而要“慧眼识珠”。听的越多,杂音越多,带着慧眼去辨别,弃其糟糠,善于分辨不适用和片面的意见显得至关重要。还需保持“冷水浇头”的清醒,偏听偏信者易被好话“围猎”,所以贤明者往往选择“亲贤臣远小人”,摒弃喜欢听好话的心理,寻求意见多听对方给自己指出的“痛处”,秉持忠言逆耳利于行。
兼听则明,可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主动听,积极听,无需提醒的自觉是兼听者应有的素养。《孔子家语·致思》提到“吾有三失,晚不自觉,悔之何及!”自己的过失发觉的太晚,已无可挽回。故此开门纳谏应该常态化,坚持吾日三省吾身,让“听”实现量到质的飞跃,时时能为困境服务,能为自我修养的提升补充养分。
兼听这味“良药”,党员干部应当多吃。听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在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听,可以到生产车间、田间地头与群众拉家常时听,还可以借助网络、媒体等平台听。同事和群众是党员干部“听言”的主要对象。身边的同事,因着在工作中接触最多,对彼此的脾性、工作特点了然于心,熟知对方的长处、短板,交流中“红脸出汗”必定有的放矢,把脉开方上相得益彰,“听言”的效用也会大大提升。群众是党员干部“听言”取之不竭的源泉,“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问政于民,精准地施政于民,人民群众是党员干部兼听的良师益友。
颜之推说得好:“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或彼以为非,此以为是,或本同末异,或两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党员干部当作贤明之士,乐于兼听明辨是非,多听强壮己身。是以“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隆阳区板桥镇纪委 杨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