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大哥,你在那边吃住条件怎么样?工作强度还适应吗?”我打电话询问着驼峰社区外出务工人员虞大哥的近况。
“我在这里吃住条件都好,工作上还在学习中,食品厂的活儿也不复杂,我觉得我干得下来的。这次多亏了你们帮我找到的务工地点,还免费把我送到了工厂门口,太感谢你们了。”虞大哥在电话那头高兴地说道。
每年春节后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黄金期。为确保农村劳动力应转尽转、能转快转,今年春节后我们照例紧紧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到村里入户走访,督促村组落实好“红色劳务”农村劳动力转移扩大就业,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我们虞家营新村是易地搬迁点,群众搬上来后因为田地离家远,有劳动力的一般都会选择到省外务工。自从‘红色劳务’工作开展来,更加拓宽了务工渠道,群众到省外的工厂打工,如果遇到的工厂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就会相互传达,亲戚们会相约到那个工厂打工,还带动了周边的村寨群众也到那里打工,比如去年,我们虞家营新村及旁边的瞿家营自然村有大概60人在省外的‘圣农养鸡场’打工。这样一来,群众的收入大大提高了,有好几家都装修了新房。”驼峰社区党总支书记向我们介绍道。
我们走在虞家营路边,问在路边闲座地大爹大妈们几家儿女的务工情况,还有没有人愿意到省外找工作。这时,一个扛着锄头的大哥犹犹豫豫地想上前,我就主动到他跟前询问。原来,这位大哥也是虞家营新村的,今年53岁了,家中有4个人,是建档立卡脱贫户,之前因他的老父亲生病需要在家照顾,去年底老父亲病情好转,他就想着要去外省打工,问了好几个亲戚朋友,都答复他年纪偏大,工厂不招收了。眼看着外出打工的亲戚朋友都走了,自己却没有打工的地方,虞大哥特别着急,听到我们在谈论“红色劳务”招人到外省打工,就想来问一下。
“你的身体健康状况怎么样?你对要找的工厂有没有什么要求?你有没有什么技术?”我问了虞大哥几个具体的问题。
“虽然我年纪偏大,但身体健康,能吃苦耐劳,前几年也去外省打过工,干的是打包装之类的活儿。我也没有要求,只要有工厂愿意接收我就愿意去。”虞大哥很是期待的答复道。
知晓他的情况后,我就具体咨询了“红色劳务”招聘公司的经理,像他这种情况还能不能找到愿意招收的工厂。了解到目前我们市共有“红色劳务”合作机构九家派遣公司,主要务工地点是福建、江苏、上海、广东、安徽等地,主要进入的工厂有食品厂、汽车厂、服装厂三大类。在接连打了电话给四家公司后给我答复都是虞大哥年龄偏大,那边的工厂也不愿意招收了。
“还有五家没有打电话问呢,再试试。”驼峰村负责“红色劳务”工作的杨姐说道。于是,我们又接着打电话询问。终于,在打给第七家派遣公司的于经理时,他表示福建的一家食品厂还要招收工人,年龄可以放宽到53岁,而且公司还补贴路费,大巴车免费送到福建的工厂门口。
当我们把这个消息告诉虞大哥时,他高兴极了,当即表示他马上回家收拾行李,明天出发都行。然后我们又告诉他不用急,把于经理的电话给他,他又联系出发时间。
帮虞大哥找到工作后,我特别感慨,因为就业问题关乎民生百计,而帮助困难群众稳定就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举措。在我们的纪检工作中,更要把“稳就业”列为监督重点,紧盯稳岗就业、惠企惠民等政策落实情况,强化监督检查,督促相关站所、村(社区)履职尽责、加强服务、精准施策,全力做好就业这道民生必答题。(蔺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