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工作动态>>保山家风家训集锦>>正文

【家风故事】无声的“家教”

  • 发布时间:2021-04-23 08:51:34
  • 来源:施甸县纪委监委
  • 分享: QQ空间 新浪微博 搜狐微博

我出生在一个半工半农家庭,父亲中专文化,辗转于临近的几个乡镇之间任职,母亲虽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高小毕业生,但仍没能走出农村,一人在农村拉扯着我们姊妹三人,不仅要操持着我们家里里里外外,还要打理着几亩田地,日日不辍劳作。

母亲的勤劳能干在村里是出了名的,从记事起,就常听到村里的老人夸赞母亲,说中等身材的母亲挑的担子,村里的男人都很少有人挑得起。我们村虽然靠近山脚,但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田地间繁重的劳作也只能算农村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割草打柴却成了生活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平日里烧火做饭、煮猪食用的柴火更是成了生活中的大问题。村里人打柴往往要翻越四五座陡峭的大山,走上两三个小时的山路才能打到柴。母亲常常与同村的几位妇女凌晨四点多就起床,打着手电筒,摸着黑翻山越岭。很多时候,到达目的地时天仍未亮。天刚微微一亮,母亲她们便动手打柴,只等打够一担柴,便挑起担子急匆匆往家里赶。听说,母亲为了赶在我们姊妹三人早上放学回家之前,为我们做好一顿热乎乎的饭菜,尽管累得汗流浃背,也很少舍得在路途歇息耽搁。

母亲一个人不仅要打理自家的几亩田地,还要时常帮助常年在外的叔叔家打理田地。在那个年代,耕田种地完全没有什么机械可依靠,很多时候都是母亲一锄一锄挖出来的。在水田里种蚕豆,对母亲来说是件很奢侈的事,尽管种蚕豆不用花费太多的劳力,但为了能够多增加点收入,我们家的水田是从不种蚕豆的,更多种的是油菜和小麦。

记忆中,母亲能在天黑之前回家的日子少之又少。很晚才回到家的母亲仍不停地忙碌,才放下锄头又抓起剁刀剁起猪菜或白薯,为圈里的十多头猪准备第二天的伙食。现仍清晰地记得,很多次半夜起床尿尿,总能听到厨房传来一阵阵剁猪菜的声音,隔着窗就可以看到母亲蹲在昏暗的火苗跳跃的煤油灯下专注的剁着猪菜。有一次,母亲劳碌到鸡叫头遍才蹑手蹑脚地进房间睡觉,扭头看到踢被子的我,便轻轻过去帮盖被子,睡得迷迷糊糊的我误以为到了起床上学的时间,一骨碌爬起来套上衣服,挎上书包就往门外跑,被母亲笑吟吟的喊住 “傻孩子,离上学还早着呢”。

父亲的工作很忙,虽然离家不太远,但很少有时间回来。每次回家,父亲总是先到自家田边转转,然后把载重自行车停在路边,卷起裤管,脱了鞋,走进田里劳作一番。因父亲中专是学农业技术的,有父亲的技术指导,再加上母亲的精耕细作,我们家的农作物长势和收成通常都很好。差不多每一季,我们家的水田都能成为村里的样榜田。

见到父亲回家或在田间,乡亲们总喜欢向他请教农作物种植方面的技术。“哪块田适宜种什么作物,种什么品种合适,什么时候播种,庄稼得了什么病,该打什么农药,喷药量是多少。”父亲总是毫无保留的一一传授。

对生活重担落到母亲一人身上,父亲总是很内疚。一回家,总是尽可能的把粗活重活都揽过来。很多时候都劳作到很晚。

看到父母如此辛劳,我们姊妹三人放学回家,总是抢着为父母分担家务,担水,放猪,割猪菜,喂猪,假日期间与母亲一起上山割草、打柴,一起收割庄稼。至今仍清晰的记得,很多次月上柳梢头我们家仍在田间忙碌的场景,一家老少就着月色收割小麦,割的割,挑的挑。为建盖新房,我们一家老少用几个月的时间,自己动手拓砌筑墙用的土基,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季,一家人仍一把水一把泥的劳作到天黑,直到天空星星闪烁,才收工回家。那些日子虽然清苦、艰辛,但欢声笑语仍时刻流淌。

在与父亲一起劳作之余,他常常给我们讲述杨善洲老书记“头戴草帽,脚穿解放鞋到省城参加会议被门卫拦阻、在下乡时卷起裤脚下田和农民一起插秧”等故事。听说,组织上几次找父亲谈话,想把他调到县城里稍舒适一点的岗位,但他总说他是学农业的,习惯了农村工作,不适应城里的生活。有多少次,母亲有安排工作转为工人的机会,但在乡镇任职一把手十多年的父亲从不肯让母亲转。即使是在我们姊妹三人面临就业时,父亲仍不肯为我们说情打招呼。大姐也未能走出农村接了母亲的班,二姐通过考工考入一家乡镇企业,没上几年班就成了下岗工人,而我凭自己的实力考入一所技工学校后分配到本市一家国有企业。以前常常埋怨父亲自命清高,不懂人情世故。直到多年以后,我渐渐的才明白,其实很多年前,父亲的心目中就一个榜样,那就是杨善洲老书记!

父母常常教导我们:“勤能补拙。做人要有志气,人穷也要穷得有骨气,不是自己的东西坚决不碰。” 以至于,听话懂事的我们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任凭肚子饿得咕咕直响,也从不敢去打路边庄稼的主意,任凭邻家那从未品尝过的瓜果长得再诱人,也只是远远的看看,不肯采摘半只。

如今,虽然已远离了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但已届耄耋之年的父母仍上山地下水田尽力地帮助我大姐分担家务,不辍劳作。在乡亲们好言相劝“年纪大了,用不着那么辛苦,该歇歇啦”时,但父母总笑笑说:“苦惯了的,停下来不习惯。”

已为人父的我会常常向女儿讲述过去那段艰难困苦的岁月,讲述她爷爷奶奶当年如何含辛茹苦的把我们姊妹三人养大成人。向女儿讲述她的两位姑妈是如何继承了父母勤劳俭朴,不屈不挠,不向生活低头的秉性,不论是生活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都成为了勤奋能干、本分为人的妇女典范。向女儿讲述自己不向命运低头,从未放弃过理想,奋力拼搏,在工厂里利用业余时间勤学苦读,即便是躺在病床上的日子仍手不释卷,最终获取经济管理函授专科,法学自考专科、本科和司法资格证书,从一名普通企业工人成功蜕变成为一名检察官的艰辛历程。

我们家虽然没有成文的家规家训,但父母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和谆谆教诲教导我们:“要勤奋做事, 本分做人。”“身教最为贵,行知不可分。”这是叶圣陶曾告诫教育者们的一句话,其实用在家庭教育中也一样适合。无声的“身教”往往胜过有声的“言教”。我认为,良好的家规家训是不拘泥于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静态表现,正如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一般,家风家训也只有通过无声的“身教”才赋予其生命力,使其得以一辈又一辈的传承下去。父母虽没有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显赫炫目的名声地位,也没给予我们多少物质财富,但他们的言传身教和谆谆教诲是我们今生收获最大、最弥足珍贵的财富,让我从小在良好的家训中长大成人,又影响着我的一生。我想,我一定会把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赵雪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