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正文

同心齐奏和谐曲 奋进跨越谱新篇——保山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巡礼

  • 发布时间:2021-12-24 16:56:43
  • 来源:保山日报
  • 分享: QQ空间 新浪微博 搜狐微博

初冬时节,行走在保山市的街头巷尾,到处都能看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景。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描绘了各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画卷。

近年来,保山市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通过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巩固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同 心

光荣传统历久弥坚

保山有汉、彝、傣、白、傈僳、布朗等13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0.9%。

这里,是一个有着民族团结光荣传统的地方。在这片土地的红色记忆里,珍藏着这样的历史画面:公元69年,东汉设立永昌郡,哀牢少数民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唐南诏时期,移西爨白蛮20余万人进入永昌城;明代,大规模汉族移民迁入保山,各民族在保山大地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县长张问德撰《答田岛书》,号召保山各族儿女团结一心,抗战到底;著名爱国侨领梁金山慷慨捐资直至抗战全面胜利。

新中国成立初期,傣族九土司联名向朱德总司令敬献五彩织锦,表明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1950年8月,保山地区动员骡马4500匹,运粮22.5万公斤,为和平解放西藏贡献力量;1950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西南民族访问团莅保慰问保山各族人民,57名保山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写下了“坚决为各兄弟民族的平等、团结、友爱、合作、自由、幸福的事业努力奋斗到底”的誓词。

千百年来,各族儿女在保山这片热土上生息繁衍、共生共荣,共同绘制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民族团结进步绚丽画卷。“保山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保山市博物馆馆长王黎锐说。

如今的保山,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植根于各族人民心间,民族团结之花绽放怒江两岸,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蒸蒸日上。

同 行

携手筑牢进步基石

保山大地上,传诵着很多民族团结的佳话。

在隆阳区芒宽乡、潞江镇,通过实施跨州市的高黎贡山移民易地安置民心工程,4910名傈僳族、白族群众同当地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走进施甸县摆榔乡、木老元乡,通过实施整乡推进整族帮扶七大工程,累计有12130名汉族、布朗族、彝族等各族群众从山上迁到集镇,实现了从空间到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的全方位改变。

在昌宁县湾甸乡安置水电建设库区,6760名各族群众移民在此,共融共生。

在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保山市通过抓实安置点公共配套设施完善、就业后续政策扶持、文化服务建设、社会治理、基层党建等工作,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社区(村)为基础单元,引导各族群众和谐发展,快乐生活。与上海市闵行区、德宏、怒江等地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沟通协作机制,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社区。

民族团结进步的案例在保山还有很多。这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成果,更是一首首各族人民心手相连、亲如一家的赞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在这里得到了印证。

近年来,保山市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完善了519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据库,实施了一批世居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建成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区2个,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37项、非遗传承人601人。同时,深入开展“普通话上街下乡进村寨”“小手拉大手、同讲普通话”“推普路上一起走”等活动,在“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创建普及普通话示范村15个,促进了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语言互通、心灵相通及命运相通。

截至2020年,按照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创建思路,保山市成功创建500多个各具特色、亮点突出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寨和示范单位,26个少数民族村寨被命名为全国、全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腾冲市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龙陵县松山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被命名为首批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79个单位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目前,保山市以腾冲市猴桥镇、滇滩镇、明光镇,龙陵县木城乡等边境乡镇为支点,建成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长廊;以隆阳城区—辛街—蒲缥—潞江—芒宽为支点,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

下一步,保山市将秉持团结进步、协同推进、共同发展的宗旨,共建保山—大理—迪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联盟。

同 享

共同见证繁荣发展

让每个兄弟民族都过上好日子,是历届保山市委、市政府的奋斗目标。多年来,保山市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勠力同心、砥砺奋进,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的实施,一个个关乎全市发展大计宏图的展开,正将保山推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为各族人民带来新福祉。

2020年,保山市全面兑现“决不让一个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庄严承诺,全市9.4万户39.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现行标准下贫困发生率下降为零,4个贫困县(区)、41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出列。

保山市先后投入50亿元实施了“十百千万”工程、兴边富民行动、扶持“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等民心工程,佤族、傈僳族等直过民族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市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得到全面发展,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进入全面小康,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攀升。

“十三五”末,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433元和13426元。全市954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其中50万元以上的37个,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23亿元,夯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目前,保山市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持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在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加快推进民族地区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重点打造了隆阳区潞江坝、施甸县姚关镇、腾冲大和顺、龙陵县勐糯镇,昌宁县柯街镇、卡斯镇、湾甸乡等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新征程上,保山市委、市政府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团结带领全市各族群众,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凝心聚力打造“三张牌”示范区、兴边富民示范区、国际文化旅游胜地,奋力夺取保山高质量发展新胜利,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保山篇章。(李建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