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正文

中华民族一家亲 牢记嘱托兴边疆 ——保山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巡礼

  • 发布时间:2021-12-24 17:10:56
  • 来源:保山日报
  • 分享: QQ空间 新浪微博 搜狐微博

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我市亲切看望各族人民,送来了党中央的关怀和慰问。我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伟大旗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我市“两区一地”发展定位要求,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物质基础、社会基础、法治基础,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色、符合保山实际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路子。

牢记嘱托谋布局

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领导

全市始终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谋划部署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强化学习,打牢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根基。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党的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纳入“四史”学习教育,纳入各单位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纳入“三会一课”和干部职工学习内容。全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党日活动9.75万次、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975期10万余人次、乡村干部培训1230期11万余人次,举办各级各类读书班3155期12万余人次,进一步提高了各级干部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法规水平。

创新宣讲,凝聚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共识。建立原文学、视频学、集中学、研讨学、党课学、现场学、跟进学“七学”模式和“1+5+N”学习宣讲模式,先后开展“十个一批”宣讲人才选拔工作、“我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代言”活动,发挥市委宣讲团+县(市、区)特色宣讲团+驻村工作队员+模范人物等的宣讲作用,大力宣讲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故事,进一步弘扬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涵,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全市组建各类宣讲团507个,宣讲34000余场次,受众200余万人次。

落实规划,明确民族团结进步发展路径。研究出台《保山市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围绕民生持续改善、发展动力增强、民族教育促进、民族文化繁荣、民族团结创建、民族宗教事务治理“六大工程”,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作了安排部署,并一以贯之推进贯彻落实。其中,重点启动一村一个带动示范项目,高标准推进腾冲司莫拉幸福佤乡建设,带动佤族群众在幸福的道路上越走越宽阔的好做法获央视《焦点访谈》关注。

多措并举,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政策体系。2019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共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和市政府常务会会议13次、各类专题会议45次,专题研究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出台《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意见》《保山市深入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实施方案》系列政策措施,制定长远规划和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和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途径、新思路和新内涵,广泛深入开展创建活动。

高位推动,汇集民族团结进步联动合力。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保山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把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推动,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资源分配、力量投入、机制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把创建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年度10项重点工作督查内容,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列入人大、政协提案建议,层层压实责任,汇集起创建工作的强大合力。

感恩奋进聚人心

夯实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根基

全市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围绕抓实“二个行动”、走实“四条示范带”的思路,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记嘱托、同心向党、感恩奋进,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不断增进“五个认同”。

抓实“宣传引导”行动,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认同。共拍摄公益宣传片2部、微电影5部、开展专题电台访谈12期、在《丝路保山》栏目播出创建工作节目24期,刊发相关稿件3000多篇(条);先后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摄影、征文大赛及网络答题活动,为37个国家级、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41名个人“画像”、为民族团结家庭拍摄“全家福”,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浓厚氛围。

抓实“凝聚共识”行动,增进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标识、展板、长廊5300多个,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9个、主题广场8个、主题街道30条,实现新时代社会主义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全覆盖。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建成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区2个,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37项、非遗传承人601人。在“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创建普及普通话示范村15个,学校国家通用文字宣传覆盖率、教师国家通用文字应用培训率等均达100%,促进了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语言互通、心灵相通、命运相通。

走实“感恩奋进”示范带,激发筑梦精神。沿着总书记走过的路,以司莫拉佤族村、和顺图书馆、艾思奇纪念馆为现场教学示范点,建成“牢记领袖嘱托,永远感恩奋进”现场教学示范带,大力宣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生动故事,深切感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创新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成就、民族团结进步的现实生活。制作了《总书记来到咱司莫拉》《十唱共产党》《三声鼓响》等新时代气息的文艺作品,在新媒体平台、晚会、歌咏比赛、校园生活中广泛传唱,营造各族群众热爱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情怀。

走实“善洲精神”示范带,激发实干精神。以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隆阳区板桥镇北汉庄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昌宁县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等为现场教学示范点,围绕杨善洲精神“忠诚、为民、奉献、实干”8字箴言,建成“杨善洲精神”现场教学示范带,大力宣讲杨善洲一心为民、敬业奉献、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鼓舞各族群众不畏艰难、艰苦奋斗、苦干实干,让以杨善洲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无私无畏、两袖清风的光辉形象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走实“红色教育”示范带,激发爱党精神。以隆阳区金鸡“4·15”武装起义纪念碑广场、龙陵县李鑫故居和朱家璧故居、昌宁县新城社区红色教育基地等为现场教学示范点,建成“红色教育”现场教学示范带,继承和发扬党领导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等精神谱系,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走实“爱国戍边”示范带,激发爱国精神。围绕腾冲市猴桥镇、滇滩镇、明光镇和龙陵县木城乡4个边境乡镇以及国殇墓园、松山战役遗址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为现场教学示范点,充分挖掘各族人民守土固边、抵御外侵、保家卫国、携手致富的生动故事,建成“爱国戍边”现场教学示范带,厚植各族群众强烈的国家意识、国土意识、国防意识、国门意识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凝聚全市各族群众“心向中央·振兴边疆”的广泛共识。

共生共融共进

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全市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和迁徙流动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聚焦“和谐家园建设”行动,同心并力构筑融居港湾。在芒宽乡、潞江镇实施跨州市的高黎贡山移民群众易地安置民心工程,4910名傈僳族、白族群众同当地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在摆榔乡、木老元乡实施整乡推进整族帮扶七大工程,12130名汉族、布朗族、彝族等各族群众从高寒山区搬到集镇,实现了从空间到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的全方位嵌入;在湾甸乡安置水电建设库区移民6760人,各族群众在湾甸乡喜结姻缘、共融共生。与上海市闵行区、德宏州、怒江州等地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沟通协作机制,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社区。

聚焦“文化旅游提升”行动,同心合意增进感情交流。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建设成效明显,腾冲市被评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隆阳区香柏场列入首批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名单,“永子围棋制作技艺”进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建成中高档温泉30余个,新增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旅游度假区2个、省旅游名镇名村11个。“旅游革命”评价获省政府奖励2亿元,游客体验满意度居全省前列。

聚焦“根魂梦凝聚”行动,同声共气汇聚磅礴力量。充分利用“云南省第一大侨乡”资源优势,通过举办中国寻根之旅夏(春、秋)令营、选派教师赴海外华校任教等措施,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筑牢华人华侨的“根魂梦”。成功打造腾冲市、龙陵县象达镇、昌宁县柯街镇华侨社区县、乡、村三级“平安侨乡”示范点,梁金山故居、和顺图书馆被命名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保山学院被国侨办确定为华文教育基地,昌宁柯街华侨社区等6个社区被国侨办确定为“全国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

聚力高质量发展

谱写各民族共享开放富裕新篇

全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为切入点和发力点,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着力补齐民生发展短板,厚植民族团结进步民心沃土。始终坚定“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全面兑现了“决不让一个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庄严承诺,全市9.4万户39.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现行标准下贫困发生率下降为零,4个贫困县(区)、41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出列。先后投入50亿元实施了“十百千万”工程、兴边富民行动、扶持“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整族帮扶整乡推进等民心工程,佤族、傈僳族等直过民族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攀升。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加快推进民族地区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重点打造了隆阳区潞江坝、施甸县姚关镇、腾冲大和顺、龙陵县勐糯镇,昌宁县柯街镇、卡斯镇、湾甸乡等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十二五”末的27801元、9426元分别增加至36433元和13426元。

着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发展后劲。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深入推进“一二三”行动,畅通产业循环。新增“绿色食品牌”省级产业基地12个,认证绿色食品企业7户、产品28个,高黎贡山牌普洱茶、品斛堂公司等分别获云南省名品名企表彰。工业聚集化发展成效显现,硅材、轻纺、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化发展,市属2个园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相继超过百亿元。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271个,被评定为国家级示范社62个,成员30.98万户,带动非成员农户1.7万户,切实践行了新发展理念。

着力加快高质量发展,培育民族团结进步不竭动能。我市主动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融入“两区一地”建设,研究制定了1个决定6个配套文件和1个工作任务清单,统筹推进“幸福保山”行动。26项改革事项被列为国家和省改革示范试点,工业“园中园”和“放管服”改革等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保山市、昌宁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腾冲市被命名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推动民族地区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

全域全民全面

齐奏全社会广泛参与创建“大合唱”

全市始终坚持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鲜明导向,深化主题内涵,创新方式载体,扩大社会参与,推动创建工作全面提质增效。

坚持面向基层,打牢基础强根基。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场所、重点行业、群团组织、新的社会阶层等创建力度,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机制,抓基层、强基础,把创建工作重心下沉到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在已建设214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的基础上,从2021年起每年再建设40个以上,力争2025年达到500个以上,不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标准化、多样化、特色化建设,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质增效。

坚持示范引领,广树典型立标杆。按照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思路,成功创建500多个各具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寨和示范单位,26个少数民族村寨被命名为全国、全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腾冲市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龙陵县松山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被命名为首批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79个单位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以腾冲市、龙陵县边境乡镇为支点,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长廊”;以隆阳城区—辛街—蒲缥—潞江—芒宽为支点,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秉持协同推进、共同发展的宗旨,共建保山—大理—迪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联盟”。

坚持全域创建,同频共振齐绽放。以进机关、进乡镇(街道)、进村(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军(警)营、进医院、进景区“九进”为载体,广泛开展全领域创建,实现创建工作常态化广覆盖。把民族团结进步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持续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知识网络答题活动,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理念融入基层细胞,根植于各族干部群众生产生活实践,形成全面动员、全域覆盖、全体参与的大创建格局。创建覆盖率、群众满意度达90%以上。

共建共治共享

全面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全市始终坚持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压实责任,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执行力。全面贯彻落实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和党的民族政策,全面落实《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少数民族及宗教界代表人士机制,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挂钩联系宗教问题突出的乡镇等机制,全面推进治理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确保民族团结进步始终在法治轨道上正确前行。长期以来我市未发生因民族宗教问题引起的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上访事件。

创新模式,提升民族事务治理驱动力。创新民族宗教事务多元解纷模式,深化拓展“6995”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在954个村(社区)划分网格13333个,配备网格员13390名,在宗教工作重点村配备宗教干事161名,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全面落实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深入实施强边固防铸魂行动,构建“村村是哨所、户户是堡垒、人人是哨兵”的全民抗疫防线,实现边境繁荣发展、边民团结幸福、边防安全稳固。

建强队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保障力。全市少数民族公务员1724人,占全市公务员总数的12.7%,主要行业均有少数民族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在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班子换届,在干部调整中,注意配备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举办民族宗教干部队伍培训10余期2000余人次,选派100多名少数民族优秀干部到省直机关、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建强了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

新的征程上,我市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243万各族群众,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凝心聚力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兴边富民示范区、国际文化旅游胜地,奋力夺取保山高质量发展新胜利,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保山篇章。

关闭